从库布其沙漠边缘的光伏板群,到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,再到甘草加工车间的轰鸣流水线——黄河岸边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,正以全域涌动的活力,勾勒出产业发展的生动图景。2025年,这座依河而兴的小镇始终以党建为魂、以产业为基,党员干部扎根一线破解发展难题,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串起增收链条,最终交出了一份产业兴旺有活力、百姓受益有获得感、未来发展有后劲的成绩单。
“以前这片沙漠啊,就只能看到沙子,谁能想到现在居然能种出蓝莓来!”站在库布齐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的数字化日光温室里,基地负责人高龙望着长势喜人的蓝莓,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。这处沙漠蓝莓种植基地,正是吉日嘎朗图镇“党建引领、园区赋能”发展理念的鲜活写照。
依托“一园两带三区”发展布局,吉日嘎朗图镇构建起“印象沙谷”乡村产业“1+4+N”党建联建共富体系,18家科研院所、经营主体抱团发展,让特色产业从“单打独斗”变成“集群作战”。
走进碱柜村甘草种植基地,万亩甘草郁郁葱葱,淡淡清甜的甘草味扑鼻而来。不远处的加工车间里,工人正将甘草进行清洗、分拣、切片。“我们不仅种甘草,还专门引进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,大多数农户的甘草能够就地销售,还为村民新增了就业岗位。产业链拉长了,大家的收益自然跟着涨。”碱柜村党支部书记吕挨的话语里,满是对产业发展的信心。今年,吉日嘎朗图镇还试点推广了乌拉尔甘草育苗,为甘草产业持续发展储备“新动能”。
新能源与现代农业的“双向奔赴”,更让镇域经济焕发活力。在朔方新能源大基地,光伏板向阳而立,源源不断地绿色电力并入电网。市国投1GW光伏发电项目现场,工人正抓紧安装光伏板,一派火热建设场景。与此同时,马铃薯零碳食品加工园区内,生产设备安装正酣。项目建成后,每年将对30万吨马铃薯进行深加工,届时将实现马铃薯从种植到加工的“零碳闭环”。
“以前农闲时没事干,现在跟着强村公司干活,每月能挣8000多块,日子越来越有奔头!”在朔方新能源大基地“标准地”建设现场,吉日嘎朗图镇村民丁凤香一边和工友们栽草方格,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。
丁凤香口中的“强村公司”,是由镇里12个嘎查村、1个社区共同组建的集体经济发展平台,下设16个村民劳务服务队,专门承接各类产业项目。今年上半年,强村公司凭借“政府搭台、村企共创”模式,先后参与了朔方新能源大基地“标准地”打造、防沙治沙工程、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等。
除了开展劳务服务,强村公司还盘活村内闲置厂房、旧校舍,建成共富工坊众创基地。基地主要依托特色产业,组织村民利用空余时间打月饼、压粉条、包饺子,为妇女、中老年人等特殊闲散劳动力提供便捷的就业方式,真正搭建起“家门口的就业平台”。“目前基地已带动123名农牧民就业,真正让‘闲置资源’变成了‘增收资产’。”强村公司负责人高龙说。
2025年上半年,强村公司总收入达640万元,13个村(社区)的集体经济均实现稳步增长,“抱团发展、共同富裕”的路子越走越宽。
“大叔,您家的医保缴费我帮您在手机上操作好了,以后有啥事儿不用跑远路,随时给我打电话!”在光永村,干部张慧正忙着为行动不便的村民提供帮办代办服务,贴心的举动让村民心里暖意融融。
今年以来,吉日嘎朗图镇聚焦群众需求,创新推出“幸福+”共富共享基层治理场景,通过开设幸福大讲堂、办好幸福联谊会、推行幸福来敲门、建立幸福议事会,让治理更有温度。98名干部走进2200户农牧民家中,算“炕头账”、办“心头事”,这份治理“软实力”,正为产业发展注入关键“硬支撑”。
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,离不开全镇在生态保护、民生服务领域的协同保障。在库布其沙漠风沙阻隔带,30万亩以工代赈治沙工程不仅筑牢了生态屏障,还让328户农牧民通过参与治沙增收,实现了“生态美”与“百姓富”的双赢;在农业生产领域,14万亩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,既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,又提升了作物产量,为全镇32万亩农作物种植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如今的吉日嘎朗图镇,产业发展有“速度”、民生服务有“温度”、生态保护有“力度”。这座黄河岸边的小镇,正以蓬勃的朝气、务实的举措,在乡村振兴的广阔道路上稳步前行,用实干续写着产业更兴旺、百姓更幸福、未来更可期的崭新篇章。(越晓慧 杜泽)